

“相比于小农户,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的生产资金和规模,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,收益相对可观,能解决‘谁来种地’问题;而职业农民懂技术、善管理,还能解决‘怎么种地’问题。” 11月9日,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、著名农业经济学专家党国英出席全国“双新双创”博览会,他在一亩田农产品电商平台承办的全国”互联网+“新农人发展论坛上演讲时认为,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,让我国农民在整体上由小农转变为职业大农,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前提,是乡村振兴的可靠基础。 党国英指出,他调研发现,表面上看河北等地农村妇女老人居多,但中国农业的主体并不是妇女、老人在种地,而是专业化的农民,“那些人不在家里,全国真正的不是妇女老人种地,职业化的大农是趋势。” 党国英提出,中国农产品要在国际上竞争,需要提高竞争力,必须提升新农人实力,让小农转变为职业大农,同时让农民与农业经济充分接入世界分工体系。“这才是农民富裕、乡村振兴、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可靠基础。” 党国英同时指出。提高中国农产品竞争力,一方面需要扩大规模,提高劳动生产力,降低生产环节成本,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农业信息质量以降低信息成本。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合作社为主的生产主体变大变强,降低信息成本则要靠一亩田等电商平台推动。“我们要两头大,生产规模要大,一亩田等电商平台及连接的B端也要大。”党国英表示。 来源:中国网